目前,該中心教職工中,絕大多數是黨員。黨建與科研目標同向、部署同步、工作同力,融合發展促進該中心開放運行、科學研究、人才培養等各項工作又快又好發展,“紅色磁場”服務全球的吸力更強。
科技自立自強的“黨員突擊隊”
強磁場是現代前沿科學研究必需的極端實驗條件之一,近40年來,已產生與之相關的諾貝爾獎10項。而建設脈沖強磁場設施是獲得高強磁場的最有效手段。
“把承擔國家任務視為己任,將國家使命與個人價值相統一。”華中科技大學電氣與電子工程學院院長助理、中心黨支部書記呂以亮說,2007年保送研究生時,便結緣“強磁場”,跟隨導師參與設施建設全過程。
一切從零開始,中心設備每一塊電路板設計圖、每一個零件都得自己繪制和安裝調試。
脈沖磁體是脈沖磁場設施的核心部件,其繞制工作十分嚴苛,沒有“回頭路”。磁體系統負責人彭濤,作為支部黨員,常常“泡”在實驗室,帶領團隊手工纏繞磁體。兩人一組繞線,將一根根直徑不到一毫米的材料絲,重復動作上萬次,且不容一絲差錯,讓我國磁體技術位列世界頂級。
因繞線所用的環氧樹脂材料氣味刺鼻且對人體有害,彭濤和同事們要穿上密不透風的防護服和防毒面具,一到夏天,幾小時工作下來,全身像被雨水淋過一樣。
“技術上層層突破,黨員帶動作用是關鍵。”華中科技大學電氣與電子工程學院黨委書記陳晉表示,黨員在磁體、電源、控制、測量等各系統攻關中發揮先鋒作用,破解創新難題。
黨員王俊峰,作為電輸運實驗站負責人,刻苦鉆研,讓電輸運測量精度達到國際最高水平;黨員施江濤,作為安全保障部負責人,事無巨細,確保設施運行過程中未發生一例安全事故。
2018年11月,中心實現兼具高場強和高平頂穩定度的64T脈沖平頂磁場,刷新脈沖平頂磁場強度世界紀錄,并實現45T/50Hz(赫茲)的超高重頻磁場,將國際同類磁場重復頻率提高2個數量級。2019年,中心團隊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。
世界強磁場的“紅色領航員”
“我們的科研任務與黨和國家的發展目標完全契合,從事這項工作就是一種使命感召。”中心黨支部前任書記、中心常務副主任韓小濤說,日常黨建活動中,對黨員和非黨員科研人員,采取同一標準、統一學習方式,讓大家耳濡目染,自覺地將個人價值與國家使命緊密相連,激發團隊使命感、責任感和榮譽感。
針對隊伍結構年輕,高學歷、高層次人才多,且多數具有海外學習和工作背景等特點,中心黨支部不斷探索黨建工作新機制、新形式、新方法。
多次邀請學院老一輩黨員、中國工程院院士潘垣與中心教職工一起進行政治理論學習,彰顯共產黨員先鋒模范和學科帶頭人作用,以其優秀品質,時時樹立典范,讓老一輩科學家的人生經歷和科研感悟引導青年教師潛心科研、報效祖國。
同時,中心強化黨建引領人才工作,先后引進國家人才計劃專家12名,培養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4名,一批年輕的黨員(副教授、教授)成為中心建設中堅力量。
在中心黨支部領導下,積極推動脈沖強磁場設施開放共享,用優質的服務為國內外用戶開展科學研究保駕護航。截至2021年底,設施累計開放運行65593小時。目前,設施的開放機時數、課題數、成果產出等運行指標已超過美國、德國同類設施,開放共享水平躋身國際一流。
該中心主任李亮教授表示,“十四五”期間,脈沖強磁場設施優化提升項目即將啟動建設,將堅持以黨建為引領,帶領全體師生凝心聚力、攻堅克難,努力建成全球規模最大、最具國際影響力的脈沖強磁場科學中心。
來源: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國家網絡管理平臺
相關閱讀: